专题八 认 识 论60
发表时间:2010-04-02 13:38 考情动态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几年高考的必考内容。2006年全国及各省区高考试题均对本专题知识进行了考查,从试题形式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亦占有一定比例。因此,本专题在高考复习备考中占重要地位。根据近几年高考和对今年社会热点的分析,2009年高考复习备考需注意如下知识和问题: 1.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这一知识的命题角度可以有:根据我国资源储量相对不足,资源利用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均较低,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分析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循环经济”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怎样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分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必须科学执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是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做到了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结合发展循环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结合兴修水利、湿地保护、青藏铁路建设、三峡工程建设,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这一知识的命题角度可以有:结合陈水扁上台以来“四不一没有”演讲、“防御性公投”、宣布终止“国统会”运作和终止“国统纲领”适用搞省籍“本土化”、企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及联合国、“扁胡会”的条件等,说明其本质是制造“两个中国”,搞“台湾独立”。结合日本近期“入常”等现象,认识日本走向“政治大国”“军事大国”的实质。 3.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根据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说明必须要重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学研究应重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分析重视科学研究的意义;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认识,也必将对解决台湾问题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及党和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调整,分析是如何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4.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说明我国教育发展为什么要把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主要任务;培养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要重视建设能够保护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机制。 5.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 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每届中央委员会都召开全会,研究党的建设问题的事实,说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四位一体,由“计划”到“规划”,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结合党和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调整、“个税改革”、取消农业税、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相关材料,说明党和国家对这些方面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式大多以鲜活、生动的具体事例作为材料,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而社会现象复杂多样,在复习时我们不可能做到分析所有事例,要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就要在能力的培养上下工夫。为此在本专题复习时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基础知识,然后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所见到的具体问题,培养能力。 考点核心整合 1.发挥主观能动性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第二,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当条件不具备时,我们不要勉强去做那些确实办不到的事。如果从现有条件出发,能够改变不利条件,创造出新的有利条件,从而办成某一件事,我们就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这样去做。人们也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创造条件,才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使规律发生的作用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第三,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冲天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总之,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主观因素的制约。 第一,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质的差别来看,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从量的差别来看,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的积极效果的程度。总之,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活动,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需要使用一定的物质条件作用于对象。即使我们有了关于对象的规律性认识,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也不可能有效地改造它。所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客观条件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它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随着实践与学习的积累而不断形成、逐步增强的,这些不断增强的因素就成为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发挥的主观因素。一个人在后天的学习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广度和深度,就越有利于进一步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主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又要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积累知识、积累能力,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1)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现象和本质有确定的界限,即使我们了解了事物的诸多现象,也不能说是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有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不能代替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的感性认识只是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方面,因而相对于事物的整体、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来说,这种认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程度就低多了。本质和规律是现象中共同的、内在的、稳定的东西,只有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从根本上抓住可靠的东西。理解比感觉要深刻得多。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同是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我们不能满足于获得感性认识,而应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现象进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链接•拓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两者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对象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 具有间接性的特点。第二,两者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相互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的特点。第三,两者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反映的则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密切联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产生理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外,从认识的不同层次来看,作为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获得。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根本任务、目的决定的。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两者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来源于实践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最终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③从认识的作用看,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正确的感性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功不可没”,但正确的理性认识则具有更大的作用。人们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总是想获得真理。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本质和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根本性的东西,人们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更高的认识,正确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因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链接•思考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现象、本质、真理、科学理论、认识的根本任务、实践诸概念间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们是认识的不同质的阶段。二者的内在联系是: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都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3)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4)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基础均是实践。 (2)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①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现象是入门的向导,认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入手,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但是,不是任何感性认识都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只有具备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感性认识才有可能上升为理性认识。人们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就是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进行观察、调查研究、忠实地记录各种数据、各种资料。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首先,“去粗取精”。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对于分析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的比较重要,有的比较次要,这就需要分析筛选。其次,“去伪存真”。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有些可能是虚假的,这样的材料不能作为我们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依据,这就需要分析鉴别。再次,“由此及彼”。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往往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这就需要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思考,从总体上进行研究。最后,“由表及里”。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毕竟是属于事物现象的、表面的东西。人们的认识切忌表面化,应当通过表面的东西发现隐藏在其中的、内在的联系和内在的规律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这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的过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过程。 3.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1)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不是认识运动的结束,认识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思考的作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只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认识过程并未结束,人们还需把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以修正和完善,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若干次反复和提高,当认识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时候,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才算结束了。但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链接•思考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由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即由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只有经过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才能发挥认识的作用,实现认识的目的,也才能使认识本身得到检验和发展。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 (2)认识要不断深化。复杂事物包含若干层次,整个世界的层次是无限的。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的每一个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人们应当把每一次认识中的宝贵因素保留下来,深化到下一步的认识中去,使认识无限地深化下去。 (3)认识要不断地扩展。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广度上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同类型的事物、不同领域的事物各有其本质和规律。整个世界在广度上是无限的。人们应当不断地扩展认识,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更抽象的形式反映更广阔领域内各种事物共同的本质与规律。 (4)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而向前推移。 综上所述,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讲,人们的认识必须向前推移。因而,认识总是要发展的。认识无止境,一切把认识凝固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4.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1)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在认识中有重大作用。 (2)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于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性思维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思维基点的独立性。它不受原有认识的束缚,敢于打破常规,立足于独立思考。二是思维过程的求异性。创造者的思路沿着不同方向展开,去探索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三是思维结果的新颖性。发现新现象、创建新理论、形成新观念、发明新技术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因此,坚持创造性思维,就不能固守书本,受前人现成的结论所制约,而应该勇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 (3)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往往密不可分,我们要善于把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善于发现问题。二是要敢于超越。三是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四是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五是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5.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基础特征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6.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 生产实践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与生产劳动同时发生的另一种基本实践形式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科学实验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从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中逐步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新的实践形式。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7.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一,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第二,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总之,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践。第一,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第二,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任何改造客观事物的工具,同时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现代实践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密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日益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帮助人们深入探索和研究客观世界的奥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人们研究自然是为了改造自然,研究社会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的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为正确认识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实践过程就成为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相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这是由于它正确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能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预测,使人们采取正确的措施,推动事物的发展。 (2)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8.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并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的一定体系。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理论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预见未来,帮助人们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历史进程;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行动的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显示出巨大的指导作用。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各种复杂多变的现象交织在一起,更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理论,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并将继续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 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本质和规律,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对事物不加分析,用同一理论到处生搬硬套,就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因此,必须研究新情况,面对新问题用不同的理论解决不同的问题,实现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而真正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链接•思考怎样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答案:首先,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只有掌握了科学理论,实践才有可能成功;掌握科学理论重在掌握其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次,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发挥指导作用。实践是发展的,理论只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正确地发挥其指导作用。 社会热点透析 考题名师诠释 3+X综合向导 一、科内综合 (1)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说明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发生了质变,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2)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分析台湾当局的言论的实质;分析美国一贯宣扬的“人道、人权”的实质。 (3)用认识扩展、深化、向前推移的道理分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建设创新型国家。 (4)用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分析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分析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分析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的确立;分析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及“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 (5)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的有关知识分析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6)运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说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二、跨科联系 与历史学科的联系 (1)用认识的扩展、深化、向前推移的道理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关历史事实,说明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2)用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分析毛泽东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分析邓小平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3)用实践决定认识原理,分析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分析战国时期“划时代的变革,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4)用认识对实践反作用原理,分析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起的作用;分析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起的作用。 与地理学科的联系 (1)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扩展和深化,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人口的剧增,以及由于环境污染,合理利用和保护世界上的水资源,已成为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人们由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到保护生态环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我国采取保护森林、绿化祖国的措施,体现了实践的能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