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首批
     示范性普通高中

专题六 唯物论

52
发表时间:2010-04-02 13:41

                                                                    考情动态分析


  本专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基本理论,近年来高考几乎每年都有涉及,因而在哲学常识的考查中居重要地位。在2008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更加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试题设置简洁明了,不偏不难,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准确记忆和正确理解。联系本年度重大时事的题目所占比例不大,更多的是联系一些成语典故,在一些综合科考试中更加注重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渗透。  
  根据近几年高考和对2009年社会热点的分析,在2009年复习中需注意如下问题:
  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运用这一知识可分析党和国家的政策调整,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取消农业税、“个税法”修改、煤矿安全治理、知识产权保护、公共安全应急处理条例的实施、房地产新政等。这些理论与垫点一方面说明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要分析出这些决策的体现的意识的反作用。
  2.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通过对近几年环境污染、洋海啸、地震、洪水、湿地破坏、沙尘暴、飓风、生物物种的天序引进、的难频发、“非典”和禽流感等问题的反思,认识到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意识的能动作用
  运用这一知识点可分析,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系列活动的实施及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扬西柏坡精神、航天精神、奥运精神等三峡移民精神;分析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的必要性;结合“八荣八耻”分析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党和政府针对我国下岗失业人员多,创业环境不佳,而下岗失业人员科学文化素质低的实际,一方面把改善创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搞好就业培训,努力实现下岗人员再就业。结合2006年3月20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说明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性。
  4.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运用这一知识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气象经济、“神舟”飞船成功发射、撞击彗星的科学实验、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的发射等既离不开按规律办事,也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部崛起必须既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又要解放思想,艰苦创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又要适应加入WTO的要求,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发展特色农业,按经济规律办事。
  5.一切从实际出发
  运用这一知识可分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一些典型事例是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结合未成年人特点,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形式。
  6.通过引用诗歌、名人名言等分析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卷,本专题命题形式灵活,高考中五种基本题型均有显现,这一状况在3+X单科命题中将会继续延续。一些经典性选择题原题或改造题在近年的高考中都有所重现,命题形式多以漫画、成语、俗语和时事为切入点,有时也以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为切入点考查,使试题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在主观题方面可能结合一定材料运用其中某一方面的知识进行分析,但更有可能与哲学常识其他专题知识综合命题,以体现哲学常识知识间的相互渗透性。
  考点核心整合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它对世界的看法,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不仅对自然界的观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而且对社会历史的观察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不仅科学地解释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科学地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中显示了自己的科学性,同时又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以保持自身的活力,保持自身的科学性。
  2.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首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其次,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其基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和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其基础也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这说明,在自然面前人不是随心所欲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链接•思考
  马克思说:“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案:这段话的意思是,人只能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而不能创造物质本身,物质和能量是守恒的,只能转化,不能创造;人们改变物质具体形态的活动,只有在物质条件具有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或者说,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人们改变物质具体形态的能力才能得以表现出来。人们改造自然物的基础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规律。
  (2)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首先,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再次,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总之,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3)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概念的外延是除意识之外的万事万物的总和,其内涵就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物质具有可知性,即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客观事物之所以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从客观事物本身来看,一是因为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总是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人们透过现象就可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二是因为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在一定阶段上事物的性质是相对稳定的,这就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从主观方面来看,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并且人的这种能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实践也不断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先进的认识工具。
  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是抽象和具体、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又总是在扩展、在加深。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随着人们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正在迅速增加。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如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造成意识差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就主观而言,其原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就一定能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3)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不同的意识具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链接•拓展
  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
  答案:(1)从意识起源来看。科学发展证明: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有了人类,才有人类的意识。是什么力量推动古代类人猿进化到人类,并产生了人类意识呢?是劳动起了决定作用。因为劳动促使意识的物质器官——大脑形成和发展;促使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产生和发展;促使意识的内容日益丰富。人类的劳动是具有社会性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且始终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归结起来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不仅仅是社会的产物,而且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结果,归结起来是自然界的产物。意识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自然界的产物,概括起来,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人为什么会有意识呢?首先是因为人类有正常的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具体形态——人脑。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可见,人脑是物质的,人脑的机能是意识的。意识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不仅具有感觉能力,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即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有了人脑,意识是否就能自发产生呢?仍然不能。人脑能思考,至于思考什么,即意识的内容,却不是人脑自生的。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中各种具体事物。人脑像一个加工厂,如果没有物质世界提供原材料,在人脑中就不可能形成意识。人脑的加工即思考的一般过程,概括起来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同物质世界、客观事物接触,通过人的五种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由神经系统传到人脑,然后经过加工,即分析和综合形成对物质世界中的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这就是意识。可见,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4)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正确与错误的区别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无论多荒唐的思想,或者上帝神鬼等宗教迷信观念,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只不过是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抽象思维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无论是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还是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总之,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只是反映的形式与性质不同而已。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的基本观点。
  ①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一方面,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世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行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
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要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只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唯心主义观点;既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链接•思考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否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二是对意识能不能认识物质世界的不同回答。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看法,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5.意识能动作用、意识反作用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意识能动作用也叫意识能动性,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还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二是意识的反作用,即它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指导作用。意识反作用只是意识能动性中的一个方面,其外延要小于意识能动性。
  意识能动性和意识反作用,都属于“想问题”,即认识世界的范围。反作用并不是说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也不能等于实际去做、行动、实践,而是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它告诉我们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不该怎么干。而主观能动性不仅包括“想问题”即认识世界,还包括“办事情”即改造世界,即做、行动、实践,因而其概念的外延要比意识能动性大。
  主观能动性还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决心、意志、干劲,这也不同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形成了对事物的认识(观点、理论等),并告诉人们怎么干的方法,而精神状态则是在“想”“做”过程中的努力程度问题,二者是不同的。
  6.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1)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又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指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由于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内在联系,它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存在并发挥着作用。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的改变而改变,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必然的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处罚。规律的不可抗拒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
  ③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构成规律的因素是客观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物质条件是客观的。肯定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与肯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完全一致的。
  (2)人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即“想问题”;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即“做事情”;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精神状态,即人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①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客观规律深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二,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三,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需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克服。总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双重制约,因此,一方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条件出发,另一方面还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排除错误的主观因素。具体地说,要不断学习科学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总结经验教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等。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质的差别看,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从量的差别来看,人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的积极效果的程度。
  ③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精神结合起来。如果离开了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给实际工作造成损失;如果只空谈尊重客观规律,不发挥主观能动性或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去认识规律,不去创造条件利用规律,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我们的工作也绝不会前进。
  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为,例如发表看法、提出观点、制定方针政策、设计计划方案等等。
  (2)实事求是是指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规律办事。其中,“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探索、去研究。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其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链接•拓展
  (1)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的实际。不同的国家、地方、单位、事物是有差别的,人们的主观认识要着眼于这些不同之处,从具有“不同”之处的实际出发,主观才能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
  (2)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同一个国家、地方、单位、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况,只有从随时变化着的情况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
  (4)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实事求是的出发点就是“实事”即客观实际,也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去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实际”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客观的,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也是客观的,二者都强调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因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必须按规律办事,按规律办事,也就是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
  (5)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不是轻而易举的。既需要我们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反对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又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同时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它们融会贯通,自觉地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而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社会热点透析
  考题名师诠释
  3+X综合向导
  一、科内综合
  (1)结合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渗透唯物论与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方面知识的联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在事物的联系中把握实际,是从全面的实际出发;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用发展的眼光看实际,是从变化的实际出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具有特殊性,要用矛盾分析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对待和分析实际情况。人生的“自我设计”要从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出发,既坚持了唯物论,又体现了认识论和人生观的知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与政治学的基本知识之间的渗透体现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都是建立在对我国的国情的充分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这一原理与学知识之间的渗透体现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分配制度都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国有企业改革要从国情和企业自身特点出发,不能认为“一搬就灵”;发展农业要根据我国的国情采取适当的政策和切实有效的措施;国民收入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个人消费要符合我国国情及家庭收入水平。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原理与政治学科的渗透体现在:坚持“一国两制”对实现我国和平统一的意义;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教育干部和人民,引导全国人民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具有中国特色,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政策,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在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外交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一原理与经济学科的知识之间的渗透表现在:正确理解我国必须坚持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分配制度;扩大内需政策的作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去”战略等的正确性和重要意义。
  二、跨科联系
  与历史学科的联系
  (1)复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可渗透分析:①战国时期荀子的观点及主张;②东汉时期王充的观点及主张;③南朝时期范缜的观点及主张。
  (2)复习意识的反作用,可渗透分析:①世界三大宗教的作用;②中国历史上历次朝代的更替初期实施的新政策,这些新政策的共同特点是解放了当时的生产力,带来了较长时期的社会繁荣。用意义的反作用分析中国近代贫穷落后的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对比论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制定正确的发展道路和方针政策,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与地理学科的联系
  (1)复习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可渗透分析地壳的演化史,宇宙天体的运行及其规律,气旋反气旋以及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2)复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可渗透关于世界各国资源、能源中出现的典型事例的评价与分析。
  (3)复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可渗透关于世界各国处理城市与人口、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状况的分析与评价。
  三、综合演练


文章分类: 课例分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