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点梳理:
1.唯物论(共13个,其中3个高频点、5个或考点,5个冷点)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3物质
3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2.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意识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知识结构与核心知识总结:
小结:一、“四个一”:
一组核心概念---物质与意识(客观与主观);(另外:意识的反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能动性)
一个根本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一个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一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二、“两个二”(两对辨证关系和方法论):2大原理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性(一拖二: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反作用)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三、主干知识与热点联系:
1、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自然灾害、气候、环境等生态文明方面的事例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学生生活实际和党和政府的各项现行方针政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
3、意识的反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目标目标的提出;长征精神等民族精神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等,或者人文素材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重大科研、科技项目果的取得;重大工程建设的成功等;科学发展方面的事例
四、典型易错:
1.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形式和内容都是主观的
2. 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
3.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4. 意识的作用表现为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5.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就是客观存在
6. 正确的意识(邓小平理论等)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7. 要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实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是永恒不变的
五、知识内在联系:
1、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与价值观、实践与认识以及辩证法的联系
2、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分析法)的联系;
3、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与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等
4、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我国的现行经济政策和政治政策(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上的)
5、哲学意义上的宗教与政治学意义上的宗教